忍了很久,还是想提醒大家一句:你们去医院看骨龄,如果医生是对着厚厚一本书翻了后告诉你孩子骨龄多少,又对着一个发育曲线表(男蓝女粉)给你画身高曲线预测身高,你DUCK不必把医生的话当真。原因我下面说。
楼主申明一下楼主说的不是医生骨龄看不准,是说医生用甲标准看的骨龄用乙曲线来预测,不准。请读题要仔细。
一般除非特别资深有经验的老专家,一般医生(包括所谓很多挂专家号的医生)看骨龄,都是对着一本书翻阅,看孩子的骨龄和书上哪个年龄段的图谱最相符,以此来判断骨龄。这种骨龄判断法叫图谱法,也是门诊医生最常用的骨龄判断法。
但不同的骨龄判断法,判断出来的骨龄是不一样的,比如图谱法判13的骨龄,TW3很可能只有12.5,用中华05看甚至只有11.8。不同的骨龄评判标准判出来的骨龄大小是不一样的,但这是不是意味着预期身高也不一样呢?不是的,每个骨龄判断法的身高曲线曲率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图谱法骨龄用图谱法的曲线、TW3用TW3的曲线,中华05用中华05的曲线来预判最终身高,不同的骨龄起点,但终点身高是大致一样的。
但为什么我说医院医生骨龄预判身高不准呢?因为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医院的医生(比如瑞金、新华,其他医院我不知道,没看过),他们用图谱法看骨龄,套中华05的曲线!误差极其大。比如一个11周岁孩子身高148.6同一张骨片用图谱法看13岁了,对应中华05的身高表,她的终身高就是153.7,但其实她的骨片用中华05看,只有11.8岁,她对应的终身高应该在157-160之间才对。
每个骨龄判断标准的由来说来话长,反正就是同一张骨龄片得出来的数据可以误差一岁。
我只知道图谱法看,青春期前的骨龄容易被看小,青春期后的骨龄容易被看大。
被看小的骨龄容易让家长大意,青春期后的骨龄被看大,容易让家长不必要的去干预身高。
内分泌是玄学,身高更是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
天注定的是家族遗传身高,这不仅仅是父母的遗传身高,父母双方家族的身高都应该考虑进去。
三分能打拼的无非是睡眠、运动、营养。
我观察下来,从小胃口好的孩子一般都能超遗传身高,睡眠和运动能保证的孩子一般都能达到遗传身高。
胃口一定要从小好才行,如果是那种本来胃口不好,青春期胃口暴增的要高度警惕快展型青春期。
接下来解释一下快展型青春期。
快展型青春期真是比性早熟、矮小症更可怕的存在。后者家长可以从小重视,快展型青春期孩子发育启动时间也正常,从小身高也正常,但就是青春期进展过快,人家青春期窜两三年快展一年结束,骨骺加速闭合,损失成年身高,让家长防不胜防。
内分泌是玄学,身高更是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
天注定的是家族遗传身高,这不仅仅是父母的遗传身高,父母双方家族的身高都应该考虑进去。
三分能打拼的无非是睡眠、运动、营养。
我观察下来,从小胃口好的孩子一般都能超遗传身高,睡眠和运动能保证的孩子一般都能达到遗传身高。
胃口一定要从小好才行,如果是那种本来胃口不好,青春期胃口暴增的要高度警惕快展型青春期。
接下来解释一下快展型青春期。
快展型青春期真是比性早熟、矮小症更可怕的存在。后者家长可以从小重视,快展型青春期孩子发育启动时间也正常,从小身高也正常,但就是青春期进展过快,人家青春期窜两三年快展一年结束,骨骺加速闭合,损失成年身高,让家长防不胜防。
我觉得难点在于,如果没有一直监控,其实很难区分性早熟和快展型青春期。 然后所有的药物治疗其实都有后遗症,感觉到最后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拼运气!
我觉得难点在于,如果没有一直监控,其实很难区分性早熟和快展型青春期。 然后所有的药物治疗其实都有后遗症,感觉到最后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拼运气!
这个就看家长自己的权衡利弊了。遗传好的大可去赌一把。遗传不好还遇到快展型青春期或矮小症的也去赌,只能说落子无悔就好。
这孩子遗传很好吧?照本宣科的内分泌医生经常被遗传打脸的。
这孩子遗传很好吧?照本宣科的内分泌医生经常被遗传打脸的。
你朋友儿子遗传如何?
这个就看家长自己的权衡利弊了。遗传好的大可去赌一把。遗传不好还遇到快展型青春期或矮小症的也去赌,只能说落子无悔就好。
我个人觉得,骨龄判断在12-13岁左右的评估误差是比较容易出现的。不过14岁以后的骨龄评估都挺准的,即使按照图谱法,14岁以后的骨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