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自我介绍一下:大家好,我叫小秋,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国家公共营养师,前导师为营养师协会理事范志红老师。
目前在香港某最大保险公司担任理财顾问经理的工作,作为一个内地背景兼香港读硕士的港漂,我深深体会到内地家庭保障理财配置的缺口,以及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的缺失。现阶段,能够同时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产品解说分析以及针对不同家庭情况给出配置意见,同时提供理财意见避免高风险理财雷区的保险代理人少之又少,很多人不会发掘产品背后的设计原理。因此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希望每一个选择我的人是因为和我接触之后认可我的责任心和服务态度,彼此成为朋友,彼此长期互惠互利。现已经帮助上百个家庭做过保险配置和咨询,未来会在家庭保障理财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此贴尽量不会使用网上你能搜到的已经被复制粘贴几百遍的信息,而是从一个专业研究者角度为大家诠释,其中不乏也会涉及到内地一些我认为很划算或者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保险产品。
我为什么觉得保险如此重要?
对于中国来说,独生子女是其中特色之一。
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提早建立终身个人与家庭保障体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这篇长文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你们读完之后可以一定程度消除对商业保险的偏见和误区,很多误区其实根本原因是不了解。
我希望你们可以对商业保险和自己需要的保障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可以产生动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自己和家人购买最合适的商业保险。
即使没法消除你们对于商业保险的长期抵触情绪,也可以学习很多干货,在未来自己需要或者身边朋友需要的时候给出正确的参考意见。
个人联系方式:
微信:835509109
手机:(852)59803364
80后90后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代,独生子女政策的产物,这个在很多国家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政策确实在我们国家严格实施了很久。
当年的计划生育有多严格相信我们父母那一辈都有所体会,当国家利益至上的时候,很多夫妻被剥夺了人类最基本的自由生育的权利。我家在安徽,一个人口大省,经济也不算发达,即使是小县城里面想要生第二胎都非常困难,高额的罚款,没有户口,甚至有的计划生育小组跨省抓人,强制人流。
所以父母只能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所以汶川大地震,飞机事故,车祸白发人送掉家里唯一的黑发人,父母一夜白头的故事一点都不夸张,都说母鸡为了分散风险最好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那么好了,母鸡被迫这一生只有一个蛋。
很多人感叹说我们独生子女这一代的压力是最大的,因为两个同是独生子女的年轻人在一起,背负的就是一个小家庭和两对年迈父母的沉淀责任。
而且说的残酷一点,两个独生子女共同抚养两对父母,即使俩人都学业有成,事业顺风顺水,那也只有黄金的20年收入比较高,经不起任何大一点的风险,比如最近的华为员工事件,对于那些而立之年被辞退的员工,差不多刚好在上有老下有小俩人担负巨大责任的时候,未来还要面对自己养老的问题,假如没有过任何理财计划或者好一些的储蓄与保障基础,那真的是不知道会引发多大的家庭内部矛盾。
首先对于一个正常的家庭,有三件事是大家一定会考虑的。
1.存钱买房存钱养老存钱以备不时之需
2.生孩子为孩子准备未来的教育和成长
3.未知的黑天鹅例如重疾意外或者下岗。
那么前面两件事是大家都会提前计划安排的,但是唯独第三件事因为不可预测性没有办法去安排,很多人的习惯就是不安排,但是实际上这就会对家庭造成一个巨大的危险空缺。
而对于我们父母那一代因为中国保险业的空缺以及发展不完善的问题,产品实际起不到很好的保障的作用,所以那个时候买的人很少,也不知道怎么去买。但是现在保险产品种类繁多,还可以去境外购买更为发达的产品,因此一定要在年轻,身体健康的时候做好计划,将第三项每年产生的支出控制在自己可预见的范围和数字内。
【作者】
微信:835509109
邮箱:demisun524@126.com
电话:(852)59803364
我先扯个小故事,论对商业保险以及花在保险上的的钱的心态误区。
所以我想讲一下我给自己购买第一份重疾险的心理路程以及我做了什么。
首先我自己考虑为自己购买重疾险并不是因为自己身体出问题或者是身边的人生了重病,而是有一次我在香港坐地铁丢包的经历。
当天当天从广州回香港,带了一个比较大的包,里面有几千港币,我的身份证通行证学生证,八达通(地铁卡)还有家里的钥匙,因为去广州回来做了两个多小时地铁再加上提的东西多比较累,坐地铁的时候就把我的这个包放在身后,下车的时候就忘记拿了,有好心人提醒我的时候,那班车已经开走了,那个时候我是第一次在异地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我脑子里一闪而过的是,车子开走了,我的包在上面,里面还有钱,如果真的有没素质的人顺手拿走了,地铁的工作人员不帮我或者下班了,我是不是出都出不去晚上要睡在地铁?因为那个时候手机仅剩7%的电,我一个人在香港工作没有任何直系亲人,最亲的一个远房亲戚在深圳。
那个时候我的大脑是空白的,极度的不安全感,也没想到这个能发正在我身上。愣在那里。
还好后来客户人员很热心立马帮我联系列车长,赶紧去拿包,找到之后送到总部,然后让我去拿,前后只花了一个小时,我超级感恩。
还好只是一个小的黑天鹅
生活的黑天鹅在到来之前不会告诉你也不会有任何的前兆
如果不提前做好准备那只能等着不安全感这个野兽吊打你。
所以我的理由是:用可见的每年支出来保证,黑天鹅出现不会拖累我的父母。
所以我再给我自己购买之前主要关注了三个问题。
1.保障到底全面么,价格次要,保障不够全对我来说意义就不大,
2.在保障足够全的情况下价格怎么样,我可以接受吗?
3.保额是否足够,是否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以及不包事项是什么?
做足了功课之后我选择了一个我信任的团队也就是我现在所在的团队购买了保险。
01.中国和香港的保险监管体系及管理模式差异,内地买保险为何舍近求远。
很多人估计都听过国务院通过一行三会 也就是,央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来监管整个金融机构的各行各业,其中证监会由于经常在各大新闻里面出现,所以大家了解得比较多。
而保监会?你知道这个机构是干嘛的吗,如果不是最近国内保险风起云涌,保监会老大罗马,很多人依然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机构。
从偿付能力的监管来看,中国和中国香港的力度都已经是全世界最牛逼的了,所以大保险公司长达几十年的寿险保单完全可以放心持有,即使出现金融动荡,银行倒闭,国家也会努力先挽救保险公司。
其次。
从资金走向来说,内地的要严肃很多很多。
很多香港保险代理都会说香港之所以可以给到很好的分红是因为内地险资受管制,而香港的不受。
这句话只有一半是对的。
对的是中国对于险资以及银行资本可以涉及的领域管理非常严格,这也是为什么内地保险和银行低风险理财收益这么低的原因,互联网理财都可以轻松秒杀它们。
而错的地方在于香港的险资不受管制,换句话说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一个地方的政府会放任险资随便投资不进行安全管制,毕竟保险业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来说都是金融和经济的基石。
先不扯别的,我们先来看一下香港保险公司必须遵守的法律条文:
《保险公司条例》 (第41章) 第25A条规定 :
除专业再保险公司及专属自保保险公司外,所有经营一般业务的保险公司须在香港维持一定的资产,数额不少于其香港一般业务净负债的80% 及因应该业务而适用的偿付准备金的总和。
解读:这项规定旨在确保一旦保险公司无偿付能力,它们将有资产在香港以应付香港保单持有人的申索。根据香港有关无力偿债的法例,此等索偿较普通债权人优先获得赔偿。
说人话:保险公司必须随时保证自己的资产足够应付保单持有人的索偿,不然保险业监理处会出手干预。并且关于保险公司清盘的法律条文:
《保险公司条例》 (第41章) 第45 条规定:
除非法庭另有命令,否则保险人不得自动清盘,而除非申请通知书已送达保险业监督,否则不得根据本款作出命令,而保险业监督有权在法庭就该申请陈词,并有权传召、讯问与盘问任何 证人,此外,如他认为适当,亦可支持或反对作出该命令。
《保险公司条例》 (第41章) 第46条规定:
除非法庭另有命令,否则清盘人须继续经营保险人的长期业务,目的是将该业务作为正营运中的事业而转让给另一保险人,不论此保险人是已存在的保险人或为此目的而成立的保险人;此外,清盘人在如上述般经营该业务时,可同意更改在清盘令作出时已存在的任何保险合约,但不得订立任何新的保险合约。
解读:这个意思就是说,香港保险公司不可以自己决定是否要清盘,同时及时必须要清盘了也需要在之前一直维持业务的运营,也就是该赔付还是赔付,直到转让之后。而且大部分这种情况是一家公司把业务卖给了另一家公司,而并不是真的清盘,香港的法治程度还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
【作者】
微信:835509109
邮箱:demisun524@126.com
电话:(852)59803364
接下来谈谈重疾险
友x加x倍安保VS平安福
国内重疾和香港重疾险对比与解读
内地保险市场的产品种类非常繁多,其中不乏一些新崛起的不知名的保险公司,虽然产品结构看起来很类似,但是详细对比起来,才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今天之所以选择这两款产品做对比主要是应很多客户朋友的要求。
首先,在选择长期保险的时候,公司的资历水平是很重要的一个参考因素。即使类似华夏【常青树】,泰康【乐安康】这种看似非常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背后的公司由于历史较短,更多的是为了股东安排资金。因此在设计精算产品模型的时候往往采取“激进”的路子,来获得更大的市场。
而对于香港友邦和平安集团而言,在公司资历和规模上水平相当。
首先:
平安和友邦都分别是中国和香港的上市公司;
公司市值在全球寿险公司中国分别名列第二第三位;平安:6979.62亿港币/友邦5644.98亿港币。
平安是国内第一家民营保险公司;
友邦为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
两家公司各自在自己经营的区域范围内的历史最悠久,拥有着长期的名誉和实力,因此,具有较强的对比意义。而其他比较小的或者是新兴的保险公司,由于经验和公司资本实力以及其他方面无法和友邦并肩,因此对比并无意义。
接下来的部分我会从技术角度来推荐单纯的理财险以及撬动杠杆放大倍数的理财险。
多年期储蓄和一笔过储蓄和可融资储蓄的不同方法。